形态描述
识别特征: 中型猕猴类的一种,体重35-14kg, 体长480-615mm,尾长180-234mm。体型较粗壮。尾较细而圆,除尾端有较短稀毛外,几乎裸出,形似猪尾或扫帚状,常上翘呈"S"型,故名。分布于我国的为缅北亚种(Macaca nemestrina leonina)。
生物学
豚尾猴系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灵长类,主要见于热带雨林、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或部分季节性落叶阔叶林。栖息高度一般在2500m以下。它的尾较长与林栖习性有关,更喜树栖,多数时间在树上活动,但也见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,甚至在河边裸岩附近稀树草丛中游荡。豚尾猴几乎很少在某一林地中较长停留,而常呈游荡式的广泛活动。群体大小由几只到40或50只不等。主食各种野果、芽苞、嫩尖、种子、昆虫及其它小动物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50-60年代,我国的豚尾猴数量较多,估计不少于3000只。80年代以后,据杨德华等1986年的调查,云南仅有豚尾猴约900-1000只(马世来等,1988)。 饲养情况 国内仅在一些单位有少量饲养,除广西灵长类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养有50余只外,其它单位的饲养规模均较小, 一般只养有3-10只(沈培清,1994)。豚尾猴在饲养条件下均能繁殖。性成熟年龄:雌性约3.5岁,雄性5.5岁。雌性月经周期平均为31天,妊娠期 170天左右,哺乳期6-8个月。动物园最长的饲养记录为26年零4个月。
致危因素 栖息环境的缩小、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本种致危的主要因素。在50-60年代, 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尚有较多的豚尾猴生存,其数量不少于500只。由于70年代以来,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生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,据我们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,豚尾猴仅残存两群,约10余只。
现有保护措施 豚尾猴已被列为我国国家级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在云南的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、纳版河自然保护区、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、南滚河自然保护区、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。估计我国70%以上的豚尾猴种群得到了保护。对于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,已是本种分布的北缘极限地带,种群数量本来就少,由于栖息生境的被破坏,已使数量降至极度濒危的境地,保护好现有的残存种群和它们的栖息生境不再被破坏至关重要。
致危因素 栖息环境的缩小、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本种致危的主要因素。在50-60年代, 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尚有较多的豚尾猴生存,其数量不少于500只。由于70年代以来,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生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,据我们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,豚尾猴仅残存两群,约10余只。
现有保护措施 豚尾猴已被列为我国国家级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在云南的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、纳版河自然保护区、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、南滚河自然保护区、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。估计我国70%以上的豚尾猴种群得到了保护。对于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,已是本种分布的北缘极限地带,种群数量本来就少,由于栖息生境的被破坏,已使数量降至极度濒危的境地,保护好现有的残存种群和它们的栖息生境不再被破坏至关重要。